返回首页

两代工作坊工具小结

来源:www.eyoulun.com   时间:2023-02-18 13:01   点击:286  编辑:admin   手机版

       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确定某一主题如何实现的方法。

需要的准备材料有:1、小便签本;2、大白纸;3、黑板笔(还有红色)

针对一个明确的主题或大致的主题,一群人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贡献自己的想法,不否定对与错。之前我接触过有两代。首先来介绍下工作坊V1.0版本。

       工作坊V1.0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成功标尺;二、WBS分解;三、重点事项及跟踪。这三部分的样式分别如下所示

一、成功标尺

横轴:PS表示产品成功,PMS表示项目成功

A+:表示老板或高层领导,根据当前所选择的主题而确定具体的人员

QRT:质量、资源、时间

二、WBS分解(采用便签纸粘贴形式完成)

在基于第一部分成功标尺的情况下,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将此主题进行工作包分解,直到分解至可执行的层级。针对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标五角星。

三、重点事项及跟踪

将第二部分的标星/标星的工作项逻列至上述表格中。然后在此项目中针对各工作项按重要性、紧迫性、增长性三个维度进行打分(每个维度最高3分)。每一个工作项均分配至具体的责任人。

       工作坊V2.0也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成功标尺;二、人员/组织;三、流程

一、成功标尺

A+:指老板或高层领导

二、人员/组织(专业贡献与管理贡献部分采用便签纸粘贴形式完成)

Sponsors:发起人

PM:项目经理

CT:核心层

ET:外围层(即执行层)

专业贡献:此处用动名结构的词

管理贡献:此处用名动结构的词

三、流程(采用便签纸粘贴形式完成)

将第二部分中的专业贡献和管理贡献的内容重复一份,然后在流程图中进行流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若在排的过程中,发现有漏项,可通过红色笔补写便签贴在流程图中。

小结:工作坊V1.0是针对事出发,以事为主体,再来考虑由哪些人员/组织来进行匹配。适宜用于相对来讲不太明确的事项,需要通过此种方法逐步明确。

工作坊V2.0是针对人出发,以人为主体,再来考虑事情如何开展。适宜用于相对来讲比较明确的事项。

关于某次工作坊的反思

        自7月底在云南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参加完善导协作者Heaven带领的TOT参与式培训后,得说这个培训对我启发挺大的。我曾经参加过的TOT培训更多是知识层面的,甚少接触过带领方式和技巧方面的培训,一般参加完TOT培训后,后续的实践基本靠知识宣讲,风格和个人的讲演风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也算是一个传统教育的拥趸者,基于自身在传统教育中算得上老师喜欢的那种,成绩中上等,感受并理解传统教育的优缺,个人认为传统教育更在于识得然后自省继而恍然大悟,对于思考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好同时内向沉静的人来说比较适合。

        进入高等教育以及工作职业的关系,更多地讲究参与、体验、感受、分享等等,这个形式我认为首先是非常好的,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缺少的部分,也的确让参与者更多地加入进来,更多的视角和体验,每个人都被重视的感觉。同时,我也认为它严重依赖参与者的投入和思考程度,较难在现场达到深刻自省顿悟的功能。这一点也是我的工作坊反馈中参与者表达的问题之一,寓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一步到位的惯性接收思想,参与者对于工作坊的期待往往是扩大化的,可以理解为参与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法主动接触到自我和关系等方面的议题,当被动接触到参与式圆圈的一角,体验了部分优良的手法,便容易把很大一部分的寄托或期望交到工作坊带领人手中。而,这并不是百分百的解决方案或是良药,亦是令我苦恼的部分。

         以上仅是一些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立场批判。同时写下来,也发现可以在工作坊中做一定的期望澄清工作,令参与者的期待值降低,或许收获会有所惊喜。内心仍是奉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或许在百次工作坊带领之后,我才能够领悟到参与式的真谛,或者找到适宜的平衡之法。这里有点扯远了,接下来说一说“矛盾与冒险”自我能量工作坊的实践情况。

          这个工作坊主题是矛盾与冒险,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次探究内心和分享秘密的冒险,同样对我个人来说也是首次尝试发掘参与者自我能量,考验自己对于能量场的把握的一次冒险。秘密的核心在于矛盾--你的矛盾常常来自哪里?曾经面对矛盾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基于的理念是对于成功经历的回顾提炼有助于形成对未来相似事件的处理框架,再遇到矛盾的问题可以更从容地处理面对。工作坊时长一天7小时,参与人数20人,职业背景是技术研发工作者,年龄在23-38岁,平均年龄29岁,理工科学历背景,地点在企业内部会议室,没有使用PPT,全程串联在于自己对流程的熟悉和预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框架,席地而坐(有地毯)。之所以这么嗦,是认为每一个细节都对工作坊的效果产生影响。

        因为这是我一个人带领的工作坊,所以在工作坊当中特别小心,担心自己的某些感觉容易偏向某些参与者,影响参与者分享的畅通和情绪的表达。然而这种情况依然发生了,由于在工作坊之前该公司的人力总监告知我前一星期发生在该部门的事件,影响了我对这一群体状态的判断,我越小心谨慎认为自己没有碰触到不适宜的地方,实际上我的小心更被参与者敏感察觉。上午在提出本期主题“矛盾与冒险”时,参与者脸上瞬间的不自然影响了我的能量,上午的协作虽然都按流程走完,但完成度不是很高,尤其是过往矛盾经历的分享和处理矛盾工具的收集,参与者的投入和产出非常有限。在中午休息时,我反省上午的工作,临时在下午双人剧场之前深化了工具收集,同时我自己 也贡献了很多处理工具,才勉力保证了在双人剧场环节的工具充足。双人剧场是最没有预想到结果的环节,所有参与者分AB两组,面对面两组排成排,按照给定的场景和问题做扮演,第一个场景是同事不小心把你未保存备份的工作丢失了,双方会如何反应?;第二个场景是工作布置,所有人对领导的安排没有异议,只有你有极大不认同,你怎么处理?;第三个场景是你怀疑自己精神状态出了问题,不敢不想找医生,你会怎么办?。有双人反应的场景则是互换角色,单人反应的场景则安排另一组做倾听的树洞。现场这一环节参与者非常认真,效果很好,只在最后一个场景,我没有安排分享,本意是担心会触及参与者不舒服的部分,结果在反馈时了解到较多参与者很想分享,却没有这环节,有觉得被憋住(很是汗颜)。这是一个工作失误也是教训,日后一是要更敏感察觉,二是把握不了的干脆坦诚问一问参与者。

        下午双人剧场这一环节大约实际使用了90分钟,参与者比较累了,所以安排了15分钟的茶歇,茶歇后因为主办方说要提早下班有个会要开,希望压缩时间。所以把能量最大化和最小化的环节留作了家庭作业,把粉笔画最近的能量状态直接提上来,这里因为时间紧张,就采用了游动式向不同的五个人分享的方式进行分享。最后是今日总结反馈。

         这是为这一群体开展的第二次工作坊,在第一次生涯规划剧场式的工作坊取得非常高的满意度之后,本次工作坊的满意度下降10个百分点,同时有参与者表示GET到了我的“套路”,譬如热身,许多环节分享,围成一圈总结等等。关于这次工作坊的满意度下降,已经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原因,并且计划在下一次工作坊中改进,改进的方向是主题、议题和期望澄清、分享。

一个人带一天的工作坊下来确实比较累,话都不想说了,猛喝水,期待合适的同行者。

以上。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