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震时在船上
船上的人感到上下颠簸,感觉不到左右摇晃。
原因是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介质。2. 地震发生时船上的人是怎么运动的
有一种现象叫做海抛。船只一出领海,把所有船上的废弃物全部扔向大海,包括压舱水、油污、人的排泄物、厨余等等。
国际海洋公约只是规范到了有毒物质的排放,并没有规制到已经航行在船上的人的行为。海抛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有核废料,用铁桶水泥加固,然后直接海抛。日本地震的时候,我第一个不是担心日本的电厂,日本在海底丢弃了很多核废料,一旦受到挤压后变形泄漏了,后果不堪设想。
3. 地震时 晕船现象
超声波与次声波
1.超声波声频率高于20000赫兹,超过一般正常人听觉所能接收到的频率上限,不能引起耳感的声波。
其频率通常在2×104赫兹~5×108赫兹范围之间。它具有与声波一样的传播速度。
因为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短,所以它具有这样一些特性:由于它在液体和固体中的衰减得慢,因而穿透力大;超声波的定向性强,一般声波的波长长,在其传播过程中,极易发生衍射现象,而超声波的波长很短,就不易发生衍射现象,会像光波一样沿直线传播。
当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产生反射,若遇到界面时则将产生折射现象;超声波的功率很大,能量容易集中,对物质能产生强大作用,可用来焊接、切削、钻孔、清洗机件等;在工业上被用来探伤、测厚、测定弹性模量等无损检测,以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等;在医学上可用做临床探测,如用“B超”测肝、胆、脾、肾等病灶,或用来杀菌、治疗、诊断等;在航海、渔业方面,可用来导航、探测鱼群、测量海深等,超声波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次声波又称亚声波。是低于20赫兹又不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
它传播的速度和声波相同。在很多自然现象中,如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过程都会有次声波产生。人为的次声源亦在核爆炸、喷气式飞机飞行时,以及行驶的车船、压缩机运转时发生。凡晕车、晕船,也都是受车、船运行时次声波的影响。
利用次声波亦可监视和检测大气变化。科学研究表明,噪声污染对人的心理、生理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进行居室装饰中,切莫忽视对室内外噪声污染的防范和治理。
4. 地震时船上的人是什么感觉
海底、大洋底、海沟边缘、海岸地区等发生地震引起的海水震动。
海震一般持续几分钟。海震是由于海洋底部的岩层破裂获移位引起的。海震常可形成拥有巨大波动能量的海浪(长浪),当长浪传播到浅海或岸边时,由于波动能量的集中,便可形成汹涌澎湃的海啸。由于海水不能传播横波,因此海震时在海面上感受到仅是纵波的冲击,当冲击力量大到一定程度时,船上的人有触礁的感觉。
5. 海上地震航行船会翻吗
海浪不能轻易打翻航母。原因如下:
第一、航母吨位大,现代航空母舰通常按满载排水量的大小分为大型航空母舰(6万吨以上)、中型航空母舰(3-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3万吨以下);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抵御风浪影响(比如减摇鳍),稳定性极佳,这也保证了小海浪时不影响战机起降。
同时也不容易被吹翻,更不容易沉没的。
第二、如果是海啸,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但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只是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这时的危害性才最大。
根据海啸逃生原则,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而航母战斗群大部分时间都在远洋他必需品。
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航行,海啸在水越深的地方波浪越小,在远海一般不会超过1到2米高,对于大型航母来说反而比较安全。
第三、按照现在技术水平,台风的形成和移动都是可以预先观测。
在卫星指引下,航母会避开台风,除非极特殊情况,否则是不会穿越台风区的。
一方面不利于全舰设备的寿命周期,另一方面舰队中的驱护舰不一定能抗的住。扩展资料:海啸逃生:
1、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
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
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2、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4、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
6. 地震船上安全吗
(1)大风浪:比较常见,比如突然的大风浪,风暴等,有时比较吓人。
就和飞机遇到强气流差不多。(2)漂流的冰山:前段时间我国的考察船就撞上过冰山,所幸船体损坏不严重。(3)礁石:现在偶尔还是会听到触礁的新闻的。(4)船体渗水:这个比较少见,出海前一般都会详细检查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5)地震或者霍地火山喷发引起的风浪,这个和第一个差不多。(6)海盗:参考索马里。(7)淡水用光:虽然一般都会备足,但是也不排除用光的状态,至少我听说过。(8)被某国海军强制登船检查或者扣船扣人:这个可能也是存在的。(9)撞船:潜艇都能撞上何况船只 (10)设备损坏:这个可能性比较多,比如通讯设备、定位设备、驾驶设备、运载设备等等,都是有可能损坏的,而这些设备损坏造成的后果并不相同,不过也都在你的突发事件范围内。(11)海底流沙:听说过,没见过。(12)幽灵船:这个也算,不过不是自己的船而已。(13)海怪:参考电影,小说等。(14)不明原因:参考百慕大三角区。(15)迷航:这个有可能是设备损坏引起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其他状况。7. 地震的时候海上的船会怎样摆动
大多知道港珠澳大桥主体结构可抵御16级强台风。这一数值的来源为风荷载设计参数在桥面处的风速取值约55m/s,相当于16级台风风速水平。但在计算桥梁承载能力时,风荷载只是荷载组合的其中一项,所占比例较小,其它考虑参数还包括桥梁静荷载、基础沉降、温度等,所以即使在最不利荷载同时组合作用下,港珠澳大桥承载能力仍满足规范要求,且还留有较大安全系数。
工程师们每天要避开4000艘海船、1800多架航班的密集通行;用50万吨钢材,耗费230万吨钢筋混凝土,在深海水下打造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
正因为这样那样的残酷条件,也逼得工程师们研发出很多创新设计。
按照起初的设计,局部跨海大桥将横跨香港唯一的深水航线,桥面需要设计达80米高(约26层楼);又因为处在机场航线上,有百米限高要求,两个需求互相叠加就成了矛盾。
工程师大胆放弃了铺设桥面的想法,局部大桥变为海底隧道,解决了物理空间上的难题。
但是桥面和海底隧道相接,需要一座岛屿来过渡,但这片海域没有任何岛屿,这就需要修建人工岛。海床下有15-20米的淤泥,就像在水豆腐上做建设,并不牢固。
用传统方法并不可行,工程师们就想到一个全新的点子:巨型圆钢筒!
▽巨型圆钢筒:直径22.5m,高55m,重550吨
巨型圆钢筒插入海床,圆筒围合出海岛的边界,再往中间填埋沙土,也不会因为柔软的海床而散开。
刚解决完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从前成熟的盾构技术并不适用,因为10%阻水率的要求,隧道要埋得更深,人工岛将长达1公里,这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就采取了第二种方案——沉管隧道技术,在海床上浅挖出沟槽,将预制好的隧道在水下进行对接,好处是每个人工岛减少了接近400m的长度。
▽沉管隧道技术
不利之处是施工难度超级高,在海底将76000吨的沉管隧道,还要经受洋流的干扰,要确保精确性非常困难。
所以为了确保安装,在实验室里就要模拟各种复杂环境,为现场施工提供精确的指导数据。
▽沉管隧道安装实验
在海洋中,还暗藏着看不到的危险——氯盐。海洋中的氯离子会渗透进结构,腐蚀钢筋,钢筋会发生膨胀,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最后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就会崩开。
为此,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可以抵抗更长的时间。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大桥不受地震破坏,工程师们就采用了新型的高阻尼橡胶材料,好处是分子间能互相抵消地震能量。
▽自由落体实验:普通橡胶(上)对比高阻尼橡胶(下)
为了减少风对桥梁的影响,通过风洞实验反复测算,工程师给桥增加了高度50cm,宽度1m左右的溢流板,让大桥原本在7级风下40cm的振幅降低到了6cm。
▽风洞实验
这些新型的技术是工程师们尽心研发的结果,这才让几十年的造桥梦想一步步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