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停靠船只
船舶下水有好几种方式,分开来说:
1、干船坞造船,在江边海边的地上挖一个大坑,平时没有水,船在里面造好了以后,打开船坞闸门,船坞注水,船舶起浮,待船舶完全浮起来后由拖船拖拽出船坞。我们的国产航母就是这种下水方式;
2、滑道下水:这种造船方式是在船台上进行,不需要上面提到的船坞,船台预设有轨道,一般轨道会有一点角度,船舶造好以后通过重力以及绞车牵引滑下水,电影中好像就是用的滑道下水的;
3、气囊下水:跟滑道差不多,不过是气囊将船顶起来,然后再滑移下水,没有了轨道这一说;
4、浮船坞下水:要下水的船舶首先移动到浮船坞上,或者直接在浮船坞上建造,最后浮船坞沉下去,船就浮起来了;
5、整船起吊下水:这一般用于比较小的船舶,船舶建造好后,直接用浮吊或者龙门吊之类的大吊机,将船舶整体吊起,再放入水中。手机里刚好有这个照片,嘿嘿。一般常见的就这几种下水方式,有不足的欢迎补充,谢谢!以上只说了下水方式,看了一眼题目还有停靠,那也来简单的说一下吧。停靠主要就是系泊和锚泊:1、系泊:通过缆绳、钢丝绳等绳索,将船舶与码头上的缆桩或者其他系固装置连接起来,保证船舶不会漂流走。也有船与传并排停靠的,里面的船跟码头绑起来,外面的船与里面的船绑起来,就好了;2、锚泊:这个主要是船舶在海里或者内河河中间停靠时的方法,这种时候船舶就没有地方给你系缆绳了,这时我们常看到的船舶的锚就发挥了作用。锚牵引着锚链或者钢丝绳,沉到水底,勾住河床或者海底,这样船就不会漂流了。
2. 船只停靠停留是什么词语
一、“泊”的读音是:bó、pō
二、含义
读作[ bó ]时
1.船靠岸;停船:停~。船~港外。
2.停留:漂~。
3.停放(车辆):~车。
4.姓。
5.恬静:淡~。
读作[ pō ]时
湖(多用于湖名):湖~。梁山~(在今山东)。罗布~(在新疆)。血~。
三、组词:停泊、淡泊、飘泊、漂泊、湖泊、泊车、落泊、湾泊、泊位、血泊等。
四、笔画:点、点、提、撇、竖、横折、横、横。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停泊:指船舶靠于码头、泊于锚地或系于浮筒。分生产性停泊和非生产性停泊。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 万盛米行 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2、淡泊:指把名利看得很 淡
茅盾 《腐蚀·十月一日》:“既然是的, 陈 为什么又来‘访问’我?为什么又表示没有什么大不了?而且装出那么淡泊无求的神气?”
3、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罗旋 《红线记》四:“他漂泊一世,无处安身。”
4、落泊:也作落魄(bó,又音pò)。潦倒失意。泊(bó)。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四:“难道愿意你们的女儿受穷受困,拖衣落泊吗?”
5、湾泊:(船只)停留;停泊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
3. 停靠船的码头是什么船
停船的地方叫做码头。根据用途的不同,有客运码头、货运码头、渔船码头、运煤码头等等。“在古时候,人们经常骑马旅行。到了河边,就要乘船渡河。上下船的地方叫做“津”,又叫做“渡口”。因为到了渡口,需要下马、牵着马乘船,所以人们开始把停船的地方叫做“马头”,“马头”这个词语可能在魏晋时候就已经出现。在宋代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中,就有“马头”这个词语:“又于黎阳筑马头,为度河之势。”
就是在黎阳这个地方构筑码头,做好渡河的准备。
有学者给这个词注解说“附河岸筑土植木夹之至水次,以便兵马入船,谓之‘马头’。”
也就是在河边用土木等构筑的人员、车马上下船泊的设施。
后来,“马头”逐渐演变为“码头”,也有堆放、码放货物的地方的意思。
此后,“码头”这个词语不仅指停船的地方,还指由水陆枢纽发展来的繁华商业城镇。
4. 船只停泊的地点叫什么?
“停泊”和“停舶”都是正确的,“停舶”是指“停泊”,“停泊”指船只停靠,在泊位停住。
引证解释:
一、谓船只靠岸停留。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汳水》:“《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开水路,停泊于此。”
2、明·袁可立《袁可立陈发兵出海之期疏》:“他岛但可往来停泊,惟广鹿、长山可屯兵。”
3、《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汪革又将何县尉停泊中途,诈称拒捕,以致上司激怒等因,说了一遍。
5. 停靠船只的地方
船舶应当在码头、泊位或者依法公布的锚地、停泊区、作业区停泊;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在其他水域停泊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船舶停泊,应当按照规定显示信号,不得妨碍或者危及其他船舶航行、停泊或者作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