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做强做大东南优良港口,福建省政府决定合并设立厦门港口管理局,统一厦门湾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厦门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区随即形成。厦门市政府为此专门出台了港口物流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提出到2005年要建成依托闽南地区、背靠福建、覆盖赣粤部分区域,与国际物流接轨,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初步适应厦门及其腹地需求的物流体系,在两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联系厦门港和江西经济腹地的闽赣海铁联运业务步入了正轨,厦门港经济腹地的向内延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至2010年基本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物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到2020年,建立起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成为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对接台湾的现代物流枢纽港口。 厦门港口物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新政策,扶持和推进港口物流的先行发展;同时,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厦门港口物流业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构建大厦门港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整合厦漳两地的港口资源,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厦门港口管理局,并在2006年1月1日正式启动运作。新的厦门港由福建省厦门湾内原漳州市港口管理局所辖的后石、石码港区及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漳州港务局所辖的招银港区,与原厦门市港务管理局所辖的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5个港区合并组成。此次改革是对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的一次探索、创新和突破,对于加强厦门湾港口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改善厦门港集疏运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厦门港,更好地发挥厦门龙头港对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乃至全国内地纵深腹地的辐射效应,对今后福建其他海湾“一湾两港”的整合改革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在象屿保税园区成立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面积0.7平方公里,位于东渡港区,南起五号泊位、北与保税区接壤,东自疏港路,西止码头作业区。区港联动园区将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比照实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集成了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国际功能。同时,象屿保税区二期项目建设也悄然而起。 第三,厦门海关全关实行7天工作制。2005年10月9日,东渡海关开始实施;2006年7月8日海沧海关也落实到位。此政策的实行有利于提升厦门外贸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支持港区发展,有利于培育厦门港吸引更多的国际班轮航线。 第四,国家海关总署近日正式批复同意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区域通关改革试点,福州、厦门海关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工作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区域通关改革后,企业可以按“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办理进出口通关手续,即符合海关规定条件的守法水平较高的企业,在其货物进出口时,可以自主选择向其属地海关申报纳税,在货物实际进出境的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大大减少了进出口货物在口岸的停留时间和通关环节。 第五,启动另外四大物流园区规划。 第六,码头建设热火朝天,海沧港区新建两个10吨级的集装箱泊位,增强了海沧港区的吞吐能力。 二、物流基地已初具形态,各物流园区之间具备合作基础和条件。 厦门东渡港区、象屿保税物流园区、航空港区是厦门的交通枢纽,拥有海港、空港及陆路运输的火车货运北站,是货物进出的重要通道;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目前在疏港路至机场一带已基本形成包括海港、象屿保税区(一期二期)、货运北站、空港以及物流专业楼宇经济等的物流经济带,今后随着旗山物流园区、机场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这一物流带将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物流服务深度、流程长度和覆盖广度的不断增加,物流客户延伸服务领域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基于大物流概念,不同物流园区和领域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存在互相合作的要求并具备合作的现实条件和基础。 海沧物流园区是厦门未来发展的重要港区,是区港联动、海港联动、公铁联动的重要区域;是海沧港口及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海沧港区的国际货柜码头、海润码头和嵩屿港区集疏运的重要服务窗口;是集装箱、大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