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垣曲古城游轮电话(垣曲古城饭店电话)

来源:www.eyoulun.com   时间:2023-03-12 16:30   点击:14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垣曲古城饭店电话

运城属于汾渭平原,海拔相对来说不高。整个运城区域,海拔最高的地方在中条山舜王坪,市区海拔大多在350米左右,所以,在运城感觉不到一点高原反应,生活环境还是比较舒服的,市区这几年也加大了绿化建设,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春天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鲜花,唯一不足的就是灰尘比较大,地面不太干净,

2. 垣曲县古城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以幽州突骑闻名古史。故址在今山西垣曲县古城镇西南。

3. 垣曲古城镇免费景点

濝关,又名箕关、淇关,为我国古代太行八陉之一——轵关陉上一处著名关隘。今为何地,古已失考。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濝关,疑今大店”[1]。即今济源市王屋山乡王屋山主峰东侧大店河旁的大店村。这里东距轵关(封门口村)仅1.5公里。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濝关,见在山西垣曲县”[2]。据今济源市的一些研究历史地理和地方志的人员称,濝关在轵关西北约2公里处的大店河东岸小店村附近。

2004年11月,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在对古轵道的调查过程中,对濝关的位置也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以上诸说均谬。现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邵原关,即应为古代的濝关。

濝关(箕关、淇关)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廿五史中的《后汉书》中。据书中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入河东(箕关,今王屋县东——唐章怀太子贤注)。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3]。唐代章怀太子的注解最为重要,他指出了濝关的大致位置。唐代的王屋县治所,即今之济源市邵原镇。箕关,则在其东。《后汉书》中又记载:“建武二年,……以(王梁)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4]。自古以来,由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洛阳,经过太行山到达河东的道路只有一条,即战国时期开始称之为轵道,后期称之为太行八陉之首的——轵关陉。此道东起轵城(现济源境内轵城镇),跨越王屋山(是太行山脉南端的称谓),西至垣曲古城,濝关是轵道上的一个关口。

濝关,两汉前后称箕关。北朝时期称濝关。隋唐时期因濝水改称淇水,故此关也曾称为淇关[5],明清时期称邵原关。

一 濝关的地望

关于濝关的地望,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有较详细的描述。书中云:“河水(今黄河)又会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6]。从《水经注》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濝关的地理位置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位于王屋山西部;二是濝水之旁;三是在一“故城”的东侧。

第一,王屋山,为我国名山,它雄跨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西省垣曲县东部和山西阳城县南部,面积广大。因其南望如王者之屋,西望如王者车盖而得名。濝关位于“王屋山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地理范围概念,郦氏以什么作为王屋山东西部分界的地理座标点呢?我们认为郦氏树立的地理座标点应是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以天坛山为界,将王屋山分为东西两部。天坛山位于济源市西北约26公里处,西距邵原镇约15公里。因此,濝水应指的是天坛山以西一条大的河流;濝关应是天坛山以西、濝水河畔、古轵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据我们对古轵道的调查,从现王屋山主峰向西到山西垣曲古城之间,惟一一个重要的关口即为现今的邵原关,明清两代都在这里设置巡检司。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可以再称“关”的地方了。

第二,按《水经注》记载,濝溪和濝水为同一条河流,上曰濝溪,下称濝水,现河名佚失。现在从山西垣曲古城(自古以来,至1959年以前,古城一直为垣曲县治所,后因修建三门峡大坝,于1959年县治迁往刘张。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和蓄水,现在古城已沉没到黄河水下。)至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之间,哪条河流应为北魏时期的濝水呢?《水经注》中记载了从山西垣曲古城到王屋山天坛山之间的黄河北岸,自西向东共有四条较大的河流,即清水、教水、庸庸之水和濝水。现今在两地之间的黄河北岸较大的河流也有四条,二者相符。根据《水经注》记载以上各河流的方位和流向,我们分析研究后认为:清水,即为现垣曲县亳清河;教水为今山西垣曲县的河(也称水、西河、舜清河、水河)。新编《垣曲县志》也云:“水古名教水”[ 7]。庸庸之水应为今垣曲县与济源市的界河——西阳河;濝水应为今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东阳河。(图一)

现今东阳河的流向和所流经的地方与《水经注》上记载有相符的地方,但也有不相符的地方。这是为什么?是地壳有了新的变化,还是郦氏记载的不准确。我们认为:郦氏的记载有误。究其原因,问题出在郦道元身上,因郦氏记述的不准确,导致后期有人误将濝水认为是今天天坛山东侧的大店河。

王屋山位于黄河北侧,地势北高南低,故河流流向主要是由北向南或由西北向东南。从北魏到现在1200余年的历史中,史书中未见记载王屋山区的地壳有大的运动和变动,因此从北魏到现在,王屋山区中的河流及流向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认为郦氏记述的不准确是因为郦氏生活在北魏时期,由于历史的局限,郦氏《水经注》中所说在某一段河流的流向,是不可能很精确的。他只能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和司南所指的方位而确定大致的方向。更何况郦氏对每条河流是否从头到尾都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值得考证。故我们研究《水经注》中河流及流向,只能是确定其大致的方位和方向。

郦氏描写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

垣县,即宋代以后的山西垣曲县。北魏时期,垣曲县称垣县或王垣县,它东和轵县(今济源市轵城镇,当时尚没有济源之称)相邻,两县分界线在今天坛山附近。轵关归河内郡轵县所辖,濝关归河东郡垣县所辖。濝关东侧即为东阳河,北魏时期归垣县所辖。因此,濝水发源于垣曲县的王屋山中,郦氏记载是正确的。

“夹山东南流”:对此句我们有两种理解,一是“夹”字为被动用法,指濝溪被山携挟向东南流去;二是该河有两个源头,中间为山所隔,后汇为一流。我们在实际考察中,发现东阳河确实有两个源头,东为铁山河,西为东阳河,二者在邵原镇东南汇合,下游仍称东阳河。两源头之间为一小山脉所隔,因此形成两河夹山之势。郦氏所说之意,有可能是第二个意思。

“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此语与现在东阳河与邵原镇、邵原关的相对位置相符。“故城”应指的是邵原镇。北魏时称为故城,说明其历史久远(后有详述)。邵原镇东1公里为古关口,关口下即为东阳河。故城、关、河三者皆符。

“濝水西屈,径关城南。”:现在东阳河的流向与上述记载相符。

“历轵关南”:此句与东阳河流经之地不符,并派生歧义,这是郦氏之误,并误导后人认为濝水为大店河,濝关在大店河旁。

轵关,为我国古轵道上的著名关口,位于济源市西18公里处的封门口村。关口西约1.5公里处即为南北向的大店河。轵关和邵原关之间有两条大河­——东阳河和大店河,两河之间为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因此,东阳河不可能越过天坛山南的重重山脊和道道山谷而“历轵关南”。那么大店河会不会是古濝水呢?大店河的流历特点仅符合郦氏所说条件中的两条,即“西屈、历轵关南”,其余均不符。首先,大店河发源于山西阳城。阳城历史悠久,北魏时期称泽县而不称垣县;其次,大店河南流一直奔流在高山峡谷间,其旁无“故城”,更未“径(濝)关城南”,仅“历轵关南”与郦氏的记载相符,故其流经之地的特征与濝水特征大部分不符;三是大店河位于王屋山东侧,西距主峰尚有约10公里,与《水经注》记载的濝水在“王屋山西”不符。故大店河不是古濝水。

结合郦氏的记载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认为郦氏的记载误将濝水和大店河混淆成一条河流了。其上游记载濝水的特点和东阳河相符,而其下游记述的特点则和大店河的特征相似。从其记述看濝水流向主要为西北至东南向,而现实中大店河以西的河流流向均为南北向,这也反证郦氏当时可能没有沿两条河游历考察。他的记述却误导后人对濝水、濝关认识的混乱。

“径苗亭西”:关于苗亭地望,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春秋苗贲皇采邑,在轵关南”[8]。《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苗亭,在今济源县西南,蓼坞”[9]。现具体位置不详。

巧合的是,在1993年为配合我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调查队对淹没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济源蓼坞村地处丘陵,南临黄河,地域狭窄,附近没有发现古城址,意外的是在蓼坞村西约15公里的长泉村偶然发现了一座东周古城,称为长泉古城[10]。199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11]。

古城位于济源西部王屋山主峰南麓的下冶乡长泉村西北隅,黄河北来在此折而向东形成了一个近似900的夹角,古城即坐落在夹角内侧。古城屹立于黄土丘陵上。城墙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50米,城墙宽12—15米。西北部城墙残高6—7米;东北角城墙残高8—10米,东墙南段及南墙已不复存在。城址下为一处裴李岗文化至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址。城内有较丰富的东周时期文化层,城墙夯土内有东周时期的陶片,确定了该城建筑的上限为东周时期。还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的灰坑、墓葬以及生产和生活用具。它们在时间上正好与苗亭存在的时间相吻合。因此我们认为长泉古城即为东周时期的苗亭。

东阳河入黄口位于长泉古城西北约8公里处,符合“濝水……径苗亭西”的地理方位。而大店河入黄口则位于该城东约13公里,与上述记载不符。

关于该城址的性质,发掘者黄克映、赵文军推测认为:“长泉村在晋东南通向豫西去洛阳的交通要道上,而长泉渡口就成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该城址应为晋国在长泉渡口设立的军事设施”[12]。

我们认为此城应为东周王朝或苗贲皇修建的苗亭。周平王东迁成周(今洛阳)后,城北部的黄河成为保护成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而长泉既然是重要的渡口,周王朝就不可能等闲视之。将渡口北侧分封给苗贲皇为采邑,不失为一种较为高明的手段。将这偏僻之地分封出去,既笼络收买人心,又使此地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成为周王朝国都外部军事防御的前哨阵地,可以防止春秋时期晋东南的狄族和后来晋文公称霸时对成周的威胁,故此城应修建于晋文公称霸前,为周王朝或苗贲皇修筑。

4. 垣曲古城镇

垣曲历山风景区,宋村永兴寺,垣曲县自然博物馆,垣曲二郎庙北殿,埝堆玉皇庙,垣曲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垣曲县文化馆,历山舜王坪景区,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

5. 垣曲县古城村

运城13县市是指: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绛县、夏县、新绛县、稷山县、芮城县、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垣曲县、平陆县。

1、盐湖区

盐湖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运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华武圣关公故里、虞舜圣帝安息之地。盐湖区因盐湖而兴,古为盐贩之泽,有过盐邑、苦城、潞村、圣惠镇、凤凰城等称谓;因盐湖而得名。

2、永济市

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永济是山西省唯一的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3、河津市

河津市,古称绛州龙门,因地处滨河要口,当黄河要津,故名。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

4、绛县

绛县史称古绛,地处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端,居太行山之末、中条山之首,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汇处,运城、临汾、晋城三市交界地带。是中国先秦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第一个县名,绛县故有“天下第一县”之称。

5、夏县

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6、新绛县

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新绛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

7、稷山县

稷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正北端,古属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唐属绛州,自北魏设县至今。稷山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8、芮城县

芮城县北依条山,南临黄河,东接中原,西连秦川,是山西省的南大门,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誉。早在180万年前,华夏先祖西侯度人即在这里劳动生息。

9、临猗县

临猗县古称郇阳,位居黄河中游秦晋豫金三角地带北沿,辖14个乡镇,375个行政村,总面积1339.32平方千米。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地势平坦,无山无矿。

10、万荣县

万荣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部,黄河东岸。地处晋西南黄土高塬,黄河与汾河交汇处。万荣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史书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记载。

11、闻喜县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 。自汉武帝巡视经此闻破南越喜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这里有新时代、仰韶、龙山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12、垣曲县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端,地处中条山腹地、黄河岸畔。垣曲原古城镇寨里村“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证明人类始祖在垣曲,从而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把人类起源史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13、平陆县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

6. 垣曲县古城要搬迁了

垣曲县鸟鸣涧商、周为"亘方",属侯国。

春秋为赤狄东山皋落氏地,属晋国。

战国属魏,曰王垣。秦置垣县,隶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三国、西晋均属河东郡。

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改为白水县,属邵上郡。孝昌年间(525-527年)撤邵上郡,于阳壶建邵郡,白水县分设为白水、青廉二县。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改邵郡为邵州,改白水县为亳城县,与青廉县同属邵州。北周另置蒲原县。

隋大业初,废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合为垣县,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年),在今古城镇置邵原郡,垣县分设为垣县、青廉、亳城三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属邵州。武德五年(622年),省亳城入垣县。贞观元年(627年),撤青廉入垣县。龙朔二年(662年),改属洛州。乾封二年(667年),还属绛州。天授二年(691年),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年),还属绛州。贞元三年(787年),改属陕州。元和三年(808年),复属绛州。五代称垣县,属绛州。

北宋初年间,改名垣曲县,仍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年),属翼州。元复属绛州。至元三年(1266年),撤垣曲并入绛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