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游轮气候危险(古代游玩的船)

来源:www.eyoulun.com   时间:2023-03-04 21:40   点击:20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古代游玩的船

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

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

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

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2. 古代船有哪些

古代帆船速度如果顺风最快能达到25公里每小时,但船不可能次次都顺风,因此平均下来应该只有15公里每小时.

3. 古时候的船

1.船的起源

  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过河困难的问题。若河浅和水流慢,人们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们就无法过河。后来,一些人发现抱着树枝或粗的树干,就可以浮渡过河。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把树枝捆成一扎,做成木筏。或把粗树干挖空,使它成为独木舟就可以过河了。这就是船的雏形。

  2.古代桨船

  在后来,人们开始在船上装上许多船桨,以此来为船只提供动力,使其不用随波逐流,便于控制船只,使船只更安全。

  小资料:公元前483年-前480年,雅典建造的大批三层桨战船迅速完工。在雅典的穆尼奇安和兹阿发现在战争中赶修三层桨战船的干船坞,其尺度为46×6米,此类战船,经专家考证:船长37米、宽5米,撞角外伸3米。低层桨手共54人,中层54人;上层60人,后备桨手30人,除下层外,全部水手武装完整。  低层桨长2.3米,中层3.2米,上层4.3米,其最高航速在静水中可达8节。

  3.古代远洋帆船

  随着人们的科技发展和贪婪的欲望,使人们开始了远洋探险。在技术上,探险家们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桨船先进多了。它装上了高大的桅杆,桅杆上挂着大面积的帆布,使它能尽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风能。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坚固,住在上面更舒适。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击力更强。

  小资料:13世纪末,地中海加莱桨船(Galley)有了一定发展,因为在14和15世纪威尼斯人常是这类桨船的制造商,而且素以具有设计制造这类战船的实力地位著称,故有时又称之为威尼斯加莱桨船。

  4. 近代轮船

  随着人们步入工业时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研究,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制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机,并投入使用。那时有一位叫富尔顿的美国人,觉得用桨划船会很累,而且效率不高,于是他就想用明轮来代替船桨。用蒸汽机驱动船只。并于1870年在哈德逊河上成功地进行试航。这就是轮船的雏形。

  1835年,英国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装有螺旋桨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专家的注意。经研究发现,螺旋桨作为船的推进器比明轮力量大。于是装明轮的轮船逐渐退出使用。但为了称呼方便,装螺旋桨的船还是叫轮船。

  5.现代轮船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的轮船已经不再用帆来辅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改用了柴油发动机。这是船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而且还装上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4. 古时候的游船

渡口。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包括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也指有船摆渡的,过河的地方。也叫渡口,有船无论大小都叫渡口。

如古代黄河四大渡口

1.碛口。这是一座落于山西临县的古渡口。

2.临津古渡。它是丝绸之路南行的开端。它的一边是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一边是青海民和官亭镇,丝绸之路西进南入即在此分野。

3.金城关渡。在甘肃境内,留下遗迹的只有一个:青石关渡口。青石关渡口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横跨黄河最雄险的大渡口之一,连接中原和新疆、青海。

4.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的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

5. 古式游船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这是贵州的东大门。舞阳河呈“S”字形穿过城市,形成一对八卦图,所以它也被称为八卦古镇。这座古镇被舞阳河分成两部分,北岸是老兵驻扎的地方,被称为卫城。南岸是行政机构和民间企业居住的地方,被称为涪城。

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来,这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一直是黔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军事战略家的战场。它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湖南和贵州的咽喉,云南和楚国的关键,重要的水陆枢纽。它是连接中原和西南的军事中心,它也是贵州东部的一个据点,自古以来一直占据着云贵高原。

在古镇的古街,古巷蜿蜒的小路通向一个僻静的地方,石桥墙错落有致,景色优美,清澈的水和晨雾千姿百态,春江的渔火充满诗意!青砖、黑瓦、高高的堤岸围墙、飞檐、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和每块青砖都记录着历史遗迹,含泪提醒着这个千年古城的变迁。

在喧嚣的大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来到这里就远离了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车流,漫步在古镇的青砖绿墙之间,用手触摸着两千年的历史,你会觉得历史真的很伟大,两千年前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繁衍,到了现在依然保存了下来的这些古建筑,是多么的让人震惊,古代的人们也是多么的充满了智慧,俗话说常看历史有利于明智,常到有历史文化的地方走一走,也会更好的审视自己。

【关注景小旅游摄影,带您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6. 古代游玩的船叫什么

沙船——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船型,平底方艏方艉。在唐宋时期,它经已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

福船——中国古代优秀船型,亦称“大福船”。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明代一种巨型战船。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3是大约于1550年左右在中国的葡萄牙殖民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帆船。有传统中式帆装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比传统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建造维修也较简易。

16世纪时,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后,很快就将中国式硬帆与西方瘦削的船型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新的船型老闸船。

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

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

7. 古代游玩的船有哪些

郑和宝船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尺度和结构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郑和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编辑本段]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的?   郑和造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船的?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是中国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潜心研究郑和宝船多年。目前正积极准备郑和宝船的复制工作。他向竞报记者独家披露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郑和宝船的技术秘密。

  郑少将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动力推进系统:硬帆+旋转橹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用装置:开孔舵与巨锚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郑明介绍说,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郑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给后辈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样的 “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航行的?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郑明为记者剖析了有关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疑问一:大号宝船是否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 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按照今天的测量方法来看,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其大小也不过宽 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营造法式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舰船则被视为海上的移动城池,属于军事设施的一种,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对此,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认为,大号宝船是存在的,但没有出海。郑明认为,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那么大号宝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推测,大号宝船不被郑和使用,但作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疑问二:大号宝船有多大?

  学术界对大号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的尺度仍存质疑。有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宽比例不协调。“长44丈4尺,阔18丈”,长宽比大致为 2.4666∶1,比例之小使“宝船”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方盒子,现存的中外船舶绝没有腰身如此之“粗”的,这也使人对宝船的形状产生怀疑。

  根据史料《南船纪》(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沈棨著)、《三宝太监下西洋记》(明·罗懋登著)记载以及泉州等地出土的船体实物来看,中国古代海军舰船的长宽比在2.5~2.8之间,多属于宽短型。

  宝船究竟有多大?这还有赖于实物考证。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是目前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遗址地捞出了一段长2.21米的绞关木,据专家考证,两米多长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操作,能够绞起 500公斤左右重的铁锚。2003年到2004年间,物馆在对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作塘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但这些尚不足以精确推算出造船厂船只的准确规模,只能印证史料记载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规模。

  具体尺寸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吨。根据中国学者唐志拔计算(数据载于他的著作《中国舰船史》第七章),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10000吨,而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中国式木帆船营造法式将宝船复原后,核算最大好宝船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取之方型系数0.43,可载重9824吨(见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第四章)

8. 古代游船的种类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

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