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邮轮三大巨头
南沙邮轮母港项目位于南沙湾,项目岸线总长1600米,2017年7月正式开工,目前建设的一期工程岸线长770米,由中交城投负责建设。历时2年多,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及多方协调下,顺利完成了各个节点任务,为南沙邮轮码头提前试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沙邮轮码头是在拆除旧码头的基础上新建一个22.5万吨级邮轮泊位、一个10万吨级邮轮泊位及相关配套设施,码头岸线总长770米,呈顺岸布置。10万吨级邮轮泊位长325米,码头面标高5.2米,由4个墩台和3个梁板段组成;22.5万吨级邮轮泊位长445米,码头面标高5.2米,由1个墩台和7个梁板段组成;人行廊道建筑面积4788.88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2层,建筑高度11.5米,建筑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车库建筑面积为11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1层,建筑高度5.8米,建筑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
近年来,南沙加强邮轮事业发展规划,通过顶层设计推动邮轮市场良性循环发展。之前,广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广州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提升邮轮产业发展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区级层面,我区已出台《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邮轮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具有创新、环保、安全三个特点。设置了“落户、办公用房、服务平台、特别贡献、航线、交通接驳、推广、保险、岸电服务和组织游客”等10个方面的促进发展旅游政策,针对对象包括邮轮公司、邮轮保险、旅行社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邮轮巨头的目光。新国际邮轮母港的开港运营,将有力地推动了更多邮轮企业前来南沙探索开辟新航线,享受南沙邮轮政策红利。
据了解,随着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配套逐渐成熟,广州港南沙邮轮码头的航线及相关业务也将逐步转移南沙国际邮轮母港。
目前广州港南沙国际邮轮码头已开通了发往中国香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航线9条,邮轮目的地共12个(包括中国香港,日本那霸、冲绳、宫古岛、八重山群岛,越南胡志明市、芽庄、岘港、下龙湾,菲律宾马尼拉、长滩岛、苏比克湾),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是国内东南亚航线最多的邮轮港口,邮轮产品多样化及差异化程度优于华东、华北港口。
据悉,歌诗达邮轮·新浪漫号是首次靠泊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目前11月的航线安排已经出炉,歌诗达邮轮·新浪漫号分别以日本冲绳、八重山诸岛、宫古岛以及越南岘港为目的地,开启四条航线。
2. 邮轮三大巨头是谁
一条跨越14个旅游目的地、长达46天的环南太平洋邮轮航线从天津母港启程,2000余名市民开启了海上长途旅行。作为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邮轮城市,天津已成为国际邮轮巨头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该条航线启航也实现了我国邮轮母港航线从日韩延伸至南太平洋,游客通过邮轮旅游向远洋探索,我国公民的“大航海”时代正式启幕,也标志着天津邮轮市场愈发成熟。
3. 最著名的三大邮轮公司
目前全球能够制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仅有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四个国家。
建造大型邮轮是一项极为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艘大型邮轮由约2500万个零件组成,是C919大飞机的5倍,是复兴号高铁的13倍,涉及的核心供应商就有几百家,全部供应商更是有几千家,堪称比建造航母还要复杂。
4. 世界三大邮轮公司简介
2020年8月28日海星游艇集团等多家游艇公司已达成入驻意向,三亚世天邮轮有限公司、三亚蓝启供应链管理有限
5. 邮轮三大巨头有哪些
1868年1月,也就是白星公司破产之后大约四个月后,一位名为托马斯·亨利·伊斯梅的富豪,用1000英镑的价格从银行手中将其买下。此人来自于一个船商世家,岳丈也是圈子中的人,对于北大西洋的航运生意,早就有意介入。
用1000英镑买下一个破产公司,看似便宜,实则不然。航运公司靠的是船,1000英镑只是买来一个空壳,所需船只还要另外花钱购入,且当时蒸汽轮船已成标配,白星公司原有的帆船队伍只有淘汰。
这番更新换代的成本,可有些高昂,高昂到让伊斯梅必须要谨慎行事。这种谨慎首先就体现在造船商的选择上。
在一次去酒吧打台球的过程中,伊斯梅认识了一位富商,这位富商对投资白星公司颇有兴趣,但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白星公司此后的船只,都必须由他侄子的造船厂来建造。
这家成立于1861年的造船厂,名为哈兰德&沃尔夫(Harland & Wolff)。此厂虽然历史不长,但技术方面比较先进,又有富商大笔投资,不缺钱的情况下比较注重品质。
伊斯梅权衡再三,决定与之合作。但他提出一项附加条件,那就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此后只能为白星公司建造船只,同时船价也要相比于市场价有一定的折扣。
强强联手之下,白星公司再度现身江湖。1871年,第一条新造客船投入使用,开始横跨大西洋的旅程。此船号为“海洋”,采用蒸汽机与船帆并存的混合动力模式,能带1160余名乘客。
来自于上层社会的伊斯梅,特别注重船上的设施,主打“豪华”牌。头等舱基本上都有自来水供应,还有电铃,随时都可用来唤人上门服务。普通舱没有自来水和电铃,被分作两段,单身男性集中住于前部,已婚夫妇和单身女性住在后部。
相比于当时那些乱糟糟将乘客挤在一起的轮船,“海洋”号在当时是那样的舒适,而且还很经济,以至于当时报章将其描绘为“帝国游轮”。
这种经济而舒适的客船,服务的对象是移民。白星公司复活之际,正值旧大陆向新大陆移民的高峰。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欧洲去往美国的移民总数接近千万,其中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都是坐白星公司的船去了美国。这是包括卡纳德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公司都望尘莫及的一个数字。
作为当时最大的“移民运输企业”,白星公司的成功有着必然的道理,那就是伊斯梅确立的舒适与经济原则。
像卡纳德公司那样的巨头,注重速度,忽视乘客。怎奈以当时的技术,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结果是卡纳德公司的船只可能比白星公司的船只快一至两天到达美国,一路上的旅行体验却是糟糕透顶。
白星公司的船虽然慢一点,也慢不到哪儿去,一路上却不那么受罪。为了加强这一原则,伊斯梅还强化船员管理,要他们同时扮演水手与酒店服务员的角色,给乘客以尽可能多的满足之感。
欧洲移民十分欢迎白星公司,经济而又舒适的白星客船,出没于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到意大利的几乎整个欧洲沿海地带,运走一批又一批移民。
许多美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当年就是乘坐白星公司的客船来到了这片陌生土地,比如那位很有神秘色彩的“疯狂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白星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成长为一家与卡纳德公司不相上下的北大西洋航运巨头,旗下不断有新锐大船加入,船队规模十分可观。
可是,不久,白星公司就遇上了转折点,是一次比“泰勒”号要严重得多的海难。
蹒跚巨人
“泰坦尼克”之意,乃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此船排水量达5.2万余吨,长近270米,宽近30米,高近30米,有十层甲板,是当时全球最大船只。与之对比,同时代最大战舰也不到3万吨的排水量。
这种大船还不止一艘,白星公司一下单就是三艘,分别名为“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巨人”号。
第一艘船开始建造的时间是1908年12月16日。白星公司之所以要下此血本,乃是为了对抗卡纳德公司两艘新建成的高速大船:“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
话说19世纪末,德国、美国开始崛起,对英国霸权构成全方位挑战,航运业也不例外。一大波德、美航运公司,开始与英国航运公司展开激烈竞争。
曾长期为卡纳德公司所垄断的“蓝飘带”奖,也随着这种竞争开始易手。美国摩根财团更是建立起来一个国际商业海运公司,将白星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企业收归旗下,图谋掌控海洋。
为了应对这种有力的竞争,1902年,英国政府拿出15万英镑的年度补贴,以及250万的低息贷款,用以资助卡纳德公司建造两艘史无前例的大船,排水量接近4.5万吨的“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这两艘大船不仅航速很高,而且一改卡纳德公司旧貌,配备了许多豪华设施。
白星公司闻讯后十分着急,在摩根财团强势资助之下,下单给船厂,称要设计建造比那两个“尼亚”还要牛的大船,“泰坦尼克”三姐妹应运而生。
为了尽快投入使用,压过卡纳德公司的风头,白星公司再次走入了当年“泰勒”号的错误之路——压缩工期、偷工减料、盲目采用新技术。
此时白星公司的老总,是伊斯梅之子布鲁斯。他在建造过程中,致力于追求奢华,同时一再降低安全底线。如在他的强势干扰之下,“泰坦尼克”三姐妹救生艇的数量,从原设计的48艘削减到了官方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20艘,减去了二分之一还要多,以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布置舞厅一类的奢华设施。
与此同时,伊斯梅亲自挑选了精兵强将,组成接近九百人的庞大船员队伍,自己也亲自上阵,坐镇“泰坦尼克”号,指挥此船做处女之航。
1912年4月10日上午,“泰坦尼克”号带着三千余人,缓缓驶离英国南安普顿,航向纽约。最初的航行十分正常,当天傍晚时分到达法国瑟堡,第二天中午到达爱尔兰皇后镇,然后驶入北大西洋。
为了造成更大的轰动,伊斯梅决定再来一个锦上添花,他要用这次航行来赢一个“蓝飘带”奖!于是,在他的命令下,“泰坦尼克”号从进入北大西洋开始,就加速到了23节左右。
彼时北大西洋已过隆冬时节,海上一片风平浪静,殊不知暗夜之中,却有一座巨大冰山正在逼近。4月14日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开始沉没。
若当时按照原设计配齐48艘救生艇的话,那么运走船上三千余人并非难事,问题是为了搞舞厅,现在实际只有20艘,至多能带走一半的人。
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遇难乘客多达1500余名,其中多有妇孺老弱。
“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后在沉船灾难中殉职。
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如同他的那些海军同行一样,没有逃生,而是与船同沉。他是白星公司最卓越的船长之一,为这家公司服务超过30年,获得了英国海军的荣誉军衔,坊间传闻,他原本打算完成“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之后,便退休还乡。
坐镇于船上的伊斯梅,当时的行踪则成为了一个谜。据他自己所言,他一直在船上待到最后一刻,目睹“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冰海之中,方才与一位头等舱的富豪卡特尔跳上一艘微型救生艇,逃了出来。
1912年,最先赶到“泰坦尼克”号沉船事发地搭救幸存者的“卡帕西亚号”邮轮。
讽刺的是,包括伊斯梅在内的许多逃生者,竟是被路过的卡纳德公司“卡帕西亚”(Carpathia)号所救。四天之后,伊斯梅到达纽约,很快就受到美国政府的传唤,接受事故责任的调查。英美报界纷纷抨击、声讨伊斯梅及白星公司。
回国之后,伊斯梅又经历了英国政府的调查。虽然这些调查都没有将他送入监牢,却让他名誉尽毁,以至于事业也尽毁。一片骂声之下,伊斯梅长期躲在爱尔兰的一处别墅中,不敢露面。他后来患上糖尿病,被截去右腿,在病痛和懊悔中死去,颇为凄凉。
白星公司,也在经历此难之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了消亡。